龙川县的舞狮子属于“南狮”。以前,龙川各地都有自己的狮班(同时也是武术班),并且各自在自己的乡村范围内活动。主要是贺新年、闹元宵或者受人雇请为各种喜庆的日子“打狮子”,送去热闹.与吉祥。如今,龙川县大部分乡镇也都有舞狮队。他们逢年过节一般都会登台演出,一些舞狮队还进行商业性表演和庆典闹场演出,很好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龙川各地,舞狮开场之后,一般都有一套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刀、枪和根械的表演等。逗狮子的,则是-一个戴面具的“猴”。但各狮班的表演又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从类型上来看,龙川的舞狮则主要有地狮和桌狮两种表演,各自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
舞地狮表演时,一人擎狮头,一个人顶狮尾。狮身由红花布做成,舞动起来活灵活现。狮子在- -个戴白脸“沙僧”面具队员引导下表演搔痒、饮水、舐毛、嬉戏、打滚、抖毛、捉蚤等动作,着重刻画狮子温驯可爱的性格。一旁一般还会有 戴着红脸“沙僧”和“孙悟空”面具的队员献技助兴。红脸“沙僧”一手拄拐杖,一手摇蒲 扇,大腹便便,加上驼背,行动迟缓,呆头呆脑,动作诙谐而风趣。“孙悟空”则灵活调皮,不时戏弄“沙僧”。“沙僧” 动作更滑稽可笑,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舞桌狮表演时,则多了一套在桌子上表演的包括跳跃、翻滚、攀登上八仙桌等动作的程序。在锣鼓伴奏下,由狮子与和尚、猴子有节奏地表演这一套程式, 如拜山、出山、洗狮脚、洗狮身、种假青、种真青、吃青、挖井、饮水、睡狮、逗狮、抓跳蚤搔痒、镇狮、归山等。
相传,这套表演程序是来源于《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一个山庄,见瘟疫流行,暴尸遍野,却无救治之法。晚上,观音菩萨降临,赐给唐僧长命草一撮和蒲扇一 把,告知可往数十里之外的大山洞中,用长命草逗引沉睡千年的雄狮,用蒲扇镇狮,令雄狮绕山庄一周,病魔便除。唐僧师徒依计而行,果然奏效。舞狮中的和尚便是沙僧,猴子便是孙悟空了。因此,狮子成了镇邪、吉祥的象征,在表演之前,总要先登门入堂参拜,以驱邪魔、保平安。
总之,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庆典仪式应运而生。在这些场景中,人们为了祈求生活平安,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后来这些仪式逐渐演变下来,而且还渐渐具有了民间娱乐的意义。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甚至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貌、动作做戏,从而逐渐产生了舞狮的仪式。
舞狮是通过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而成的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龙川的舞狮是一种在龙川流传已久的民俗,其以吉祥的化身,逢年过节、喜事庆典之时,在龙川的城乡间穿梭,不但保护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艺术,而且很好地丰富了当地的民间文化生活。2008年 还被列入河源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