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灯”又叫“打纸马”,是人们祈求国泰民安,向往幸福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在龙川,“打马灯”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目前保存良好且极具代表性的客家民间传统艺术节目之一。追溯打马灯的历史,还得提到南越王赵佗。马灯调曲谱(四季调)原流行于中原地带,随着南越王赵佗在龙川建县以及北方战乱,中原人南迁,不少人到龙川安居。随着这些人的到来,“马灯调” 及“打纸马”便也从中原传到龙川并开花结果。
龙川“打马灯”有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角色。正旦通常选择年轻貌美、唱技最佳的女主角担任,负责跟男主角互换领唱或对唱,出场次数比其他女角色要多。副旦由配角丫环(即净、青衣)担任陪唱并要求笑容可掬形态婀娜,一般2至4人。马郎官(即生),分小生和大生。大生一般选择年轻帅气、唱技最佳的男主角担任,负责带唱领唱兼间接指挥,出场次数比其他男角色要多。小生一般选择健壮的小伙子负责骑马跑马赛马,其所使用的马也可分为红、白马两种。马是纸做的,只有上半身,下半身由角色的双脚进行助跑,跑累后可在场地左右或蹲或装睡吸引左右观众的欣赏。丑即打浪小丑和摇扇小丑,负责扮演滑稽角色。打浪小丑在前嬉戏正旦和激活在前观众的观看激情。摇扇小丑在后嬉戏,并和副旦激活观众的观看激情。末即车夫,负责护驾正旦( 有公主的象征),护驾时不能有丁点儿的松懈。
龙川“打马灯”主要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均由木辊、木板、竹皮、藤、彩纸、花布、线、颜料等制作而成。道具讲究色彩搭配美观和富于艺术造型。乐器搭配由铜锣(分大小铜锣)、二胡、高胡、竹笛、竹箫、二弦琴、口琴、木鱼等组成乐队。改革开放后至今又不断增加了电子琴、手风琴、吉他等乐器。
龙川打马灯传统的表演节目主要包括《打四回》《采茶舞》《咬瓜子》《送郎》《天仙配》《求婚》 《插秧歌》《夸老婆》《武松打虎》《打竹格》《祝福歌》等。以上这些节目在表演内容上,有的介绍了农象、农事和农趣;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摆脱封建,追求自由婚姻;有的揭露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有的表达了对新生活的追求;有的歌颂了勇敢人物形象;等等。在表演形式上则有歌有舞,有对白有独白,有说唱有对唱,有独唱、小组唱、合唱等,从而让表演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总之,打马灯具有优美的曲调,吉祥的色彩,风趣的舞姿,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为了使这一民间的传统艺术永远传承下去,龙川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现今,打马灯已成为龙川县山歌剧团的保留节目。丰稔镇黄岭村马灯队和麻布岗东风马灯队等一些乡村组织的打马灯演出队逢年过节还走村过镇演出。这无疑对保存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