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廻龙李埔马灯舞
来源: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时间:2021-10-21

马灯舞又叫“打马灯”,是流传在客家地区古老而传统的文化习俗。廻龙镇李埔马灯舞也因其结合本地客家特色,自成一格,唱来上口,听来悦耳,同时还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价值,在今年更是入选广东省第七批“非遗”文化名录。

在龙川,“打马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目前保存良好且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间传统艺术节目之一。

追溯打马灯的历史,还得提到南越王赵佗。马灯调曲谱(四季调),原来流行于中原地带,随着南越王赵佗在龙川建县,以及北方战乱因素,中原人南迁,不少人到龙川安居乐业,尤其是龙川通衢镇华城村田心屯(该地古时候是屯兵驻军的地方,原名叫田心屯)。军人都是从北方而来,于是“马灯调”及“打纸马”便从中原传到龙川并开花结果。

龙川“打马灯”有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角色,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演出。演出时,首先锣鼓手按策马的锣鼓板把锣鼓高打起来,一串鞭炮过后, 头扎白手巾的“骑士”策马登场。沿场跑马一圈, 接着幌手晃着飞快转动的幌引导马灯小姐,梅香女、车手缓步出场。 乐手们奏起欢乐的“马灯调”。

所唱的曲调是独有的“马灯调”。曲调类似四季歌,优美动人,从一月唱到十二月, 所唱的内容是反映各个月份的农事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演出时,按舞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表演一次

让聚集在各个方位的观众都能一睹 “骑士”、“幌手” 的高超技艺和马灯小姐、梅香女的花容月貌。

“打马灯”曾经在龙川各个乡村都+分盛行。每到新年,元宵或庙会,大姓氏族很多都是“打双棚”,何谓“打双棚”,棚是龙狮,二棚便是马灯,龙狮是武表演,马灯是文表演,武压邪、文为贵,一文一武、文武双全。龙飞凤舞,马到成功,飞黄腾达,就是它象征的意义。在老百姓心目中,迎接打马灯,会给他们地区或家族带来兴旺。

新中国成立初,鹤市马灯演出队,曾代表龙川县参加粤东地区文艺表演,1956年,丰稔镇黄岭村演出队,曾代表龙川县参加韶关地区文艺会演。

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繁荣的打马灯也一度衰落。上世纪在五六十年代,受破“四1旧”和艺坛上批判“才子佳人”的风潮冲击,龙川鹤市、 通衢等镇的马灯队消失,直至现在也没有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丰稔、麻布岗和龙母等镇打马灯又开始复兴。

打马灯的文采,曲调的优美,吉祥的色彩,风趣的舞姿,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为了使这一民间的传统艺术永远传承下去, 龙川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努力工作,目前,打马灯是龙川县山歌剧团传承的保留节目。现今,龙川其他乡镇也各自组织了打马灯演出队,逢年过节走村过镇地巡回演出,

深受群众欢迎。


上一篇:船灯      下一篇:舞狮
龙川县文化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