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龙川县回龙镇李埔马灯舞被列为省非遗
来源:河源晚报    时间:2021-08-13

龙川县回龙镇李埔马灯舞被列为省非遗,曾一度日渐式微

或将再出山为乡村振兴出力

“骑竹马,唱小调,敲金锣,奏繁弦”是回龙李埔马灯舞的真实写照。以前龙川回龙农村生活简单,文娱活动很少,最大的盛事莫过于农历大年初四舞龙舞狮打马灯了,回龙李埔马灯舞由此盛极一时。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和很多地方戏的遭遇一样,回龙李埔马灯舞日渐式微。可喜的是,回龙李埔马灯舞的发源地--回龙镇罗回村的有志之士并未放弃这个曾经给他们留下美好记忆的传统文化戏剧。在他们的主导之下,继2016年回龙李埔马灯舞被列入河源第六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今年又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前日从罗回村了解到,作为客家文化的一支奇葩,当地欲让回龙李埔马灯舞再度出山为乡村振兴出力。

我市驻回龙乡村振兴工作队、驻罗回村工作队与镇村干部探讨马灯舞的未来。

独具特色名噪一时

回龙李埔马灯舞,历史悠久,家喻户晓,是人们祈求国泰民安向往幸福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罗回村吴氏族人早在唐朝时期从江西南丰迁到福建永定,明朝又从永定转迁和平。约在1500年前从和平再度迁入李埔(即现在的回龙镇罗回村一带),吴氏族人入乡随俗,传承了本地的马灯舞。

传统马灯舞,是客家人在经历了一年的辛勤劳作以后,欢欢喜喜载歌载舞欢庆丰收迎接新年的民间活动。在龙川乡间,马灯舞相当流行,而回龙李埔马灯舞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有其绝妙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今年57岁的回龙李埔马灯舞团团长吴明华解释说,吴氏族人在传承马灯舞的同时,其保留了马灯舞的五大行当角色及表演道具,有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角色,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演出,而在表演风格、唱功、传统锣鼓上别具一格,曲调上则融合了粤曲、山歌曲、采茶曲,自成一格。唱来上口,听来悦耳,优美动人,且通俗易懂,男女老少皆宜。

群众基础相当深厚

回龙李埔马灯舞从制作到演出形式均有它的独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所到之处皆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吉祥火红的色彩搭配、优美古典的曲调、风趣活泼的舞姿、幽默诙谐的歌词,总会引起村民们哄堂大笑,而后是经久不息的掌声。如今在罗回村,讲起当年回龙村村“打马灯”,日日“斗马灯”,村民扶老携幼观赏的盛况,一个个还是眉飞色舞。

回龙李埔马灯舞世代相传,至今罗回村仍有一批人盼马灯,爱马灯。团里的主演吴明燕说,如今整个表演团队包括头扎白手巾的骑士、引导的马灯小姐、梅香女、坐轮车的花旦以及推轮车的车夫等,有30多人,最大的有70岁,最小的年仅12岁,都很积极参加排练,尤其是负责鼓锣的几位老人更是热情高涨。作为表演团队的首脑,鼓点犹如令旗一般,全队要随着鼓点儿走动,马儿当然也随着鼓儿跑,敲不好,全队就会乱套。故这负责鼓点的师傅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击鼓经验,需要一些老队员来担纲,一般的人敲不下来。

欲为乡村振兴出力

虽然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是回龙李埔马灯舞仍显示了其发展的窘境。记者注意到,由于缺少专门的展览室,众多表演道具被堆放在村委会一大办公室里,不利于长久保存。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经过驻村工作队的争取,帮扶单位深圳市宝安区科创局拟投入资金为回龙李埔马灯舞布置一专门的展览室,用于参观和保存表演道具,也让回龙李埔马灯舞的品牌越擦越亮。

其实,回龙李埔马灯舞的表演一直受到经费的困扰。就拿今年7月31日至8月1日在回龙镇中心小学的演出来说,其经费还是由龙川县委宣传部及外出乡贤赞助才得以解决的。是金子总会发亮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市驻回龙乡村振兴工作队、驻罗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也高度重视回龙李埔马灯舞的发展,积极与当地镇村两级协商,拟让回龙李埔马灯舞文化能够进校园,上课堂,把回龙李埔马灯舞文化从娃娃抓起,让这一传统舞蹈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爱上这一门艺术,更让回龙李埔马灯舞为乡村振兴出力。



龙川县文化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