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埔马灯舞的复活
文 | 刘忠娥
河源市龙川县迴龙镇地处偏僻,离县城有63公里,毗连梅州的兴宁县。
7月30日,我先乘车到龙川县城,再从县城坐大巴前往迴龙镇。车上大概只有我一个外地人,售票员问我去迴 龙做什么,我说第二天不是有马灯舞表演吗?售票员有点兴奋和诧异,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这时,旁边一名妇女却接过话头说了一句:“马灯舞表演?谁看啊?”车内一时没人吱声了。我在想,难道马灯舞真的没人看了?
演员们在化妆
第二天上午,迴龙镇府隔壁的迴龙中心小学操场上已经开始在布置舞台。晚饭后,那里陆陆续续有村民进去转悠。有人告诉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埔马灯舞的传承人吴明华老师就在操场边那个小房间里。我进去时,见吴老师正坐在靠墙的桌子旁边忙碌着。我不好去打扰他,便去旁边的教室看演员们化妆。十来个男女演员在那里认真地化妆,化好了的就在旁边开玩笑。隔壁教室里则放着纸竹制作的马头、鱼、鸡、虾、幌子等道具。
此时夜幕已降临,舞台上的灯光都已亮了起来,操场上的观众越来越多,在灯光里影影绰绰。一位吴姓男演员告诉我,马灯团有30多个人,多数人平时都在外地打工,这次基本上都回来了,他这次也专门请了一个多星期的假从惠州赶回来排练演出。深圳帮罗回村建了一个排练场,他们的排练条件还不错,大家都很热心,以前还会去别的地方演出,但现在只在迴龙镇表演了。
乐队在演奏
乐队调音时,吴老师出来了。他往乐队前一站,各种乐器的声音就立即停了下来。他把双手往上一抬,乐队又开始齐奏。灯光打在他的脸上,很多观众在看他,他旁若无人地指挥着,声音宏亮而稍带沙哑,手势里有一份果断与自信。
舞台背景上总有一副对联
灯光把舞台照得很亮,作为背景的彩色幕布上有一副对联,上联写着:骑竹马,唱小调,声声唱出古人韵;下联写的是:敲金锣,奏繁弦,曲曲奏抒当代情。
调好音,检查完各种设备后,演出就开始了。当晚演出了马灯舞的五个节目:《四围》、《瓜子仁》、《五更鸡》、《拆字》和《补缸》。每个节目的时段有二十分钟,除丑角外,旦、净、生、末等各角色的动作不太多,几乎每个节目中都会出现高大的纸马,高举的鱼、幌等。旦角的服饰十分漂亮,冠戴精致繁复。马灯舞的旋律优美而简单,反复较多,听几遍就能跟着哼了。
并不像车上那妇女说的那样“没人看马灯舞了“,当晚观众其实不少,至少有五千人。大家都兴致盎然地看到了结束。吴老师说,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看马灯舞,他以为最多一千多人。
李埔(读“布“)马灯舞是去年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迴龙镇府所在地以前就叫李埔,现在是罗回村。奇怪的是,该村人既不姓李,也不姓罗,而是姓吴。吴老师就是罗回村人。
众所周知,全国多地都有马灯舞,但除道具里都有马和灯外,各地的马灯舞因为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表演形式、音乐曲调和内容上却各有不同,有些是祭祀忠烈或神马,有些则是反映农事季节与民俗等。江苏溧阳市社渚镇蒋塘一带的蒋塘马灯舞则是纪念杨家将,并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实龙川县并不只有李埔马灯,龙川县城也有马灯舞。但吴明华老师告诉我,李埔马灯与龙川马灯不同。现在的李埔马灯经吴老师的父亲那一辈改良过,曾经面临失传,是吴明华老师2013年开始挖掘整理后重新传承,并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的。对于李埔马灯的前世今生,笔者向吴明华老师讨教过:
吴明华老师向我讲述李埔马灯舞的历史
马灯舞表演1
马灯舞表演2
马灯舞表演3
马灯舞表演4
笔者(以下简称我):李埔马灯是起源于唐代,从江西传过来的吗?
吴老师(以下简称吴):其实马灯不是从江西传过来的。赵佗来自中原秦朝,到现在,龙川设县已有两千多年。秦始皇派赵佗领五十万大兵南征,建了龙川县,第二年又征了三万妇女过来繁衍,就把中原的文化都带来了。到春节时,大家思念家乡,也为了娱乐,就在军营里表演中原的马灯舞。所以,马灯舞实际上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边的打马灯其实是赵佗时出现的。真正说起来,马灯舞要算赵佗文化。当时军营里表演,当地人看着好看,就学了过来,此后马灯就在龙川兴起了。但我们吴姓的马灯舞只有一千年历史,是从和平县迁移到李埔的。
我:李埔马灯作过哪些改良?
吴:龙川的马灯舞曲是赵佗时代带过来的,其旋律就是中原的四季歌,词也一样:春夏秋冬,春季里来百花香这类的,不过后来人们将其编进了一年十二个月里。而我们这个马灯舞是我爸和我叔他们改良过的。我爸我叔都懂音乐,他们生长在客家地区,又靠近广州和江西赣州,所以他们就在原来的马灯曲调里融入了粤曲、客家山歌和江西的采茶曲调,有周边音乐的元素,唱起来比原来的曲调好听。这种融入,既有承传,又自成一格,我们的锣鼓也是独有的。我父亲那辈表演马灯舞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表演马灯的十人中我家族里就有七人。我父亲既是导演又是编导还是演员,他会唱会跳又会乐器。解放前马灯舞里没有女演员,从我爸他们开始吸收女演员了。听说以前村民最喜欢的是十八摸,我问我父亲为什么不表演十八摸,父亲说那个太低俗了,所以我也没看过十八摸,如果看过的话,我会借来曲调换上新的内容。我们每次表演时都会写一副对联,上联是:骑竹马,唱小调,声声唱出古人韵;下联是:敲金锣,奏繁弦,曲曲奏抒现代情。这副对联的意思只有我和上了年纪的人才懂。
我: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挖掘整理李埔马灯舞的?
吴:2013年。我爸去世的时候什么都没留下,道具做完后全部焚烧了,道具全部是纸和竹做的,是竹纸马。父亲去世后,李埔马灯就停了。大家觉得要失传了。那时就有人对我说,老师,除了你有这个能力,没有其他人能做。一些老人觉得我比我爸差多了,不相信我有这能力。而跟我在一起的人就知道我有这方面的爱好,说我懂音乐,也有能力,说如果我都做不出的话就没人能做了。很多乡贤都支持我,说,如果你能做的话,我支持你一万,支持你五千。所以我觉得做这个事还是比较有意义的。我以前也没表演过马灯舞,但我看过父亲他们排练,所以我要做的首先就是把曲子找回来,把剧本和唱词整理好,包括舞步、格式等。所以我一开始就找以前演过马灯、接触过马灯的人,采访他们,叫他们来唱、来跳,又到江西等地去了解、查实,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曲子整理出来。
我:你们这个马灯有多少种唱腔?
吴:以前唱腔使用子声,就是现在的反唱,女人唱男声,男人唱女声,领唱的要有穿透力的音色,旦的、浪的、丑的一起合起来。我现在找不到能反唱的人,现在领唱的改成了男声,唱腔要唱到B调上,我需要男女都唱到B调,中国的戏曲都唱高音。龙川的不用B调,他们用C调唱出来就好听,唱到B调倒不好听了。我们如果唱C调就不好听,但曲谱是C调,很多人不懂,没标速度,所以即使你有曲谱,也不会懂我们李埔马灯舞的精髓,你唱不出这个韵味。如果我把节奏放上去,你就懂了。我的锣鼓别人也学不了。马灯舞有反映农事活动的,我就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编。猜字节目我跟别人的不同,别人拿一个字来说像什么,猜得很随意,我们是从一到十,一个字上面加什么下面加什么,变化字的寓意,组成一句吉利话,有格式,不乱猜。
我:四围和鸡鱼虾等道具是什么意思?
吴:以前的马灯是到村里去演的,演出时没有舞台,就是在空地上围一个圆圈,在圈子里表演,要让所有的人看到我的旦好不好看,我的浪打得好不好?所以就要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做一次,让每个地方都看得到我的四个面:正面、侧面和后面,这就是四围。四围表现的是皇宫公主游花园的故事,要看的是马灯娘的打扮和情感、浪高不高超、丑逗不逗笑。马灯娘是旦角,而浪,就是幌手,浪手嘛;后面的车夫是丑。鸡、鱼和虾那些道具都代表吉祥的意思。道具是起烘托作用的。去表演时,你主我客,我要拜你的长辈,进村要拜祠堂,拿什么拜呢?舞狮就拿狮头,打马灯就可拿鱼、鸡、虾,也可拿灯。南方农村地区,龙、狮是武表演,讲究的是武术功夫,而马灯是文表演,所以曲调也柔和优美。白天武表,晚上文表,所以就叫白天打一盘狮子,晚上打一盘马灯。以前有钱人,或者一个家族过年时要显示自己的气派,白天请龙狮热闹一番,晚上请马灯唱戏。
我:你们现在总共有几个节目?
吴:五个:《四围》、《瓜子仁》、《五更鸡》、《拆字》和《补缸》。《五更鸡》反映的是丈夫不在家,女人一个人独守空房,思什么想什么。我不能太低俗,但又要跟五更鸡联系起来,所以我编排时就尽量不改曲调,只把内容改掉。《瓜子仁》是我爸的作品,取调于江西的赣南小调,描述秀才上京赶考路遇美丽女子一见钟情的故事。《补缸》是个独角戏,反映一个浪荡子滥竽充数去补缸,结果没补好缸反倒要赔一个新缸的故事。
冯骥才先生最近在传承人“释义“研讨会上致词说:”传承人是非遗的代表,承上启下的责任人。特别是在民间文化处于濒危状况下,传承人的意义就分外重要。这个意义是决定性的。……在市场和旅游的驱动下,在消费主义肆虐的大潮流中,文化的产业化、旅游化、商品化、以及传承人的职业化功利化,正在扭曲传承的目的与遗产的本质。 “的确,如何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是个越来越困难的事。对于李埔马灯舞的未来发展,吴老师说要看政府的支持情况,他希望以后能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以便能培训一些新演员。他还计划成立一个小学生马灯舞团,让马灯舞进校园,在学校打下传承的基础。
2018、10、14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