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龙川具有二千多年历史古县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化活动活跃、丰富,传承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客家山歌、马灯舞;有被喻为古邑奇葩的杂技、木偶戏;有香甜软糯的牛筋糕、芳香四溢的客家豆腐等等。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烙有传统和民族的印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龙川非遗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严格依照国家、省、市相关非遗保护文件精神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开展我县非遗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列入市级及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共16项,建有省级传承基地1个,
一、手擎木偶戏
龙川木偶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黎咀虎口人骆三、骆七兄弟从福建泉州引入。龙川木偶戏起先是提线木偶,后来逐渐发展成现今的手擎木偶。五六十年代,龙川木偶戏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多次受省文化局选派参加各项演出,同时龙川木偶戏剧团在广东省、江西省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成了当地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当地报刊也刊登介绍文章和演出盛况。
近年来,龙川木偶戏积极参加省市各项展演活动,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龙川手擎木偶戏被列为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龙川手擎木偶戏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龙川杂技
龙川杂技历史悠久,在龙川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龙川杂技被喻为古邑奇葩。七十年代,曾被省文化局抽调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红星剧场为外宾演出。创作的节目曾获得过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和广东省“杂技发展创新奖”。改革开放后,龙川杂技团分别赴香港、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地作长时间演出。2008年,龙川杂技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船灯
船灯是摸拟渔民水上生活的民间表演艺术,流传于龙川县部分沿江村镇,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船灯是以船为道具,配舞蹈和音乐相进行表演,是集歌、乐、舞的一种综合表演形式,体现客家人苦中作乐,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2009年龙川船灯被列入河源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名录。
四、打马灯
“打马灯”又叫“打纸马”是人们祈求国泰民安向往幸福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在龙川,“打马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龙川“打马灯”是目前保存良好且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艺术节目之一。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演出,具优美的曲调,吉祥的色彩、风趣的舞姿,群众喜闻乐见。2008年“打马灯”被列入河源市每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车田豆腐
车田豆腐作采用东江上游的天然泉水及当地绿衣黄豆制作而成,其外皮金黄酥韧,闻之豆香扑鼻,吃来嫩滑可口,清淡中暗藏鲜美,是客家豆腐之极品。2014年车田豆腐被列入河源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花灯制作技艺
龙川花灯制作有几百年的历史,花灯的制作主要材料为竹、木、纸、布和铁丝等,佗城花灯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莲花形和其他动物的形状等20多种。2010年花灯制作技艺被列入河源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七、廻龙禾粄制作技艺
廻龙禾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采用禾米饭加灰水制作而成,其色泽金黄、柔软韧性,廻龙禾粄具有健脾胃、消食的功效。2016年廻龙禾粄制作技艺被列入河源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廻龙李埔马灯舞
廻龙李埔马灯舞,历史悠久,家喻户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李埔马灯有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角色,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演出。“骑竹马,唱小调,敲金锣,奏繁弦”,是廻龙李埔马灯舞的真实写照。2016年廻龙李埔马灯舞被列入河源第六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九、金狮狮头制作技艺
虎口村狮头制作始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年,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虎口制作的狮头远远望去栩栩如生,其造型威武,又活泼可爱,形神兼备。虎口狮头的图案纹样,内容丰富,色彩明快,节奏感强烈,充分表现出狮子的性格特征。虎口狮头丰富多彩艺术装饰和轻巧耐用的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2008年金狮狮头制作技艺被列入河源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独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在龙川,客家山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便叫上一个人都能哼出几句。客家山歌的历史就是客家人的历史。客家地区的山歌腔调很多,在龙川主要以《亚顶山歌》、《板塘山歌》为代表,有四句板、五句板山歌。2008年龙川客家山歌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一、老隆牛筋糕
老隆牛筋糕具有300多年历史。采用传统方法精致制作而成,糕点又黄又韧,很象牛筋,于是取名叫“牛筋糕”。牛筋糕质韧软,色泽透亮,富有弹性,传统风味突出香甜适口,好吃不粘牙,老少皆宜,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老隆牛筋糕被列入河源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山歌剧
龙川民间有许多传统山歌剧,如有《卖杂货》、《补缸》、《马灯》、《船灯》等,采用山歌小调演出。龙川山歌剧以山歌为基调,并加以发展和演变,锣鼓板以龙川马灯锣鼓为基础,吸收采茶,京剧锣鼓的优点。2008年客家山歌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舞狮
舞狮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活动。龙川客家舞狮,主要有“地狮”和“桌狮”的表演两种。表演内容丰富,滑稽风趣,别具一格,艺术性和技巧性非常高。2008年舞狮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佗城豆腐丸
佗城其独特的“酿”文化远近驰名。据佗城镇志记载,佗城一带盛产黄豆,制作豆腐有悠久的历史,兼之水产丰富,因此有以酿为特色的美食就达20多种。佗城豆腐丸外皮金黄、内馅结实爽口、味道香甜,2014年佗城豆腐丸被列入河源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五、竹木雕刻工艺
细坳竹木雕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浓郁地方工艺文化特色。细坳镇竹木资源丰富,利用竹木资源制作的竹木雕刻工艺品远近闻名。其产品远销河源及广东、江西、寻邬、定南等地区。2010年细坳竹木雕刻被入河源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六、香火龙
“香火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霖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娱活动,在过年或喜庆节日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中常出现。龙川香火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龙的身上插满了香火,而龙身显得金光闪闪,演员们舞动着龙左右摆动,上下翻滚,动作敏捷、流畅,整条龙显得火光四射,熠熠生辉,栩栩如生,似乎真龙从天腾云驾雾,极富有观赏性。2009年香火龙被列入河源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