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西园木屐制作技艺
来源: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时间:2020-08-03

2020年,黎咀镇西园木屐制作技艺,被龙川县政府列入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木屐,简称屐,是一种木底鞋。,相信现在的年轻人对木屐是很陌生的,到底木屐是何许物也?

黎咀镇西园木屐制作技艺传承人代表,黄春才,68岁的黄春才,拥有五十多年做木屐的沉淀经验,不用图纸、不用尺量,全凭眼光和感觉,黄春才一眼过目人脚,就能为客人打造一双称心的木屐,做手工木屐 是个体力活,手指、手臂、肩、腰、腿的力量都要足够,锯、劈、剖、画、削、凿、磨、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功夫,一气呵成,从一截木筒到一双组织紧凑,结构完整 刀刻精致的木屐。





说起木屐制作技艺,在龙川客家人地区流传的历史,今年68岁的黄春才也说不清楚,他只从祖辈口传心授中追忆。

——从清代以来。

他家十几代人一直传承着,做木屐的手工活,他至今仍然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会这门手艺,木屐可以说是当地最接地气的生活必需用品之一。

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开始,到养家糊口,再到传承这门手艺,五十多年来,虽然做木屐的过程断断续续,但不管走到哪里,木屐制作技艺,一直是老人家心中,解不开的情结。

因为曾经男女老少都爱穿的,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的木屐,那曾经在农村石板上,会发出清脆的木屐响声,总是让他感到心情舒畅,魂牵梦绕,木屐,镌刻着黄春才,那一个时代人的印记,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拖鞋兴起,大行其市,传统手工木屐逐渐被,各式塑料凉鞋取代,这门手艺繁琐讲究,因为是收入微簿的行业,正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在黎咀镇西园村,年轻的一代不愿意学,早已忘记这种踢踏声,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不过,黄春才至今仍然在,坚守着传统木屐手工制作技艺,为让传统手工木屐走进城里,让市民喜爱穿,黄春才独具匠心,在木制底下钉上橡皮,不但让木屐耐磨、防滑,而且避免楼上楼下地板应声回响,回忆起曾经穿着,木屐走村串户的时光,想到人们穿着木屐,走路不湿鞋、不湿脚,通风方便、干爽凉快的情景,,黄春才说,如今买西园木屐的人们,更在乎的其实是一种怀旧情结,或者把它当成一种艺术品来收藏,穿着熟悉哒哒作响的木屐踢踏声,伴随着黄春才这一代老一辈手艺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上一篇:西园木屐制作技艺      下一篇:廻龙禾粄
龙川县文化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