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粄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主要分布在廻龙镇,其中罗丰村鲤鱼山的禾粄是最具代表性的。
禾粄的主要原料是禾里米,纯手工制作。禾粄成品色泽金黄、柔韧绵软,酿入馅料煎焖后,更是香气扑鼻,是很多客家人逢年过节的必备佳肴。
选材及制作十分讲究,须选择生长在偏远山区的一种中稻米,也称禾米。禾米产量很低,生长周期长,一年一稻。制作禾粄还需一种材料那就是灰水,灰水是由10多种山药材经制作成一种金黄色药液。因禾米产量很低,量少,且灰水制作复杂、费时。要吃上正宗的禾粄并不容易。人们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香美的禾粄。
禾粄制作首先先制作灰水,要选当地俗称为“黄板莲树”、“沙布惊”、“油茶树”、“牛高铁”、“山黄果树”等十几种植物的枝叶原料。
把这些原料烧成碳,再净化成碳灰,过滤成“灰水”;再摘好新鲜的箬竹叶洗干净,放在锅内用淡“灰水”煮沸沥干待用。
其次,将禾里米按一笼8斤米的标准,用清水浸泡8小时左右后,清洗米皮,用木桶放在锅上蒸2.5小时,然后将饭倒出放冷,放冷后倒入桶内用灰水浸泡1小时。接着,再将饭桶蒸半小时左右。
将蒸好的粄团放在石臼中,两人分别用“粄锤”在石臼上一左一右反复挤压、捶打,直到饭团如烂泥般为止,从而制成色泽金黄、柔软韧性的禾粄团,将粄团取出放在叠好箬叶的萝筐里面压平存放着,香嫩嫩的禾粄便制成了。
廻龙禾粄具有健脾胃、消食的功效。吃法多种多样,可切成小块,洒上一些白糖吃;也可用当地的腊肉、荞苗、盐等配料制成香气扑鼻的馅料,把禾粄切成小块,像酿豆腐一样酿来吃
至今,廻龙很多村庄仍然保留着过春节打禾粄的习俗,传统风味的禾粄一直都被当地客家人当作过年探亲访友的送礼佳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传统风味、绿色生态的禾粄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青睐、喜爱。廻龙禾粄的制作工艺及其独特的风味也成为客家传统文化中不可多见的一组文化符号,亟需保护与传承。
李埔马灯前言介绍
马灯舞又叫“打马灯”,是流传在本区域的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习俗。追溯马灯舞的历史。它原本流行于中原地带,随着北方战乱因素,中原客家人南迁,便从中原传到本区域客家地区开花结果。
“打马灯”有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角色,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演出。所唱的曲调是独有的“马灯调”,优美动人。演出时,按舞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表演一次,让聚集在各个方位的观众都能一睹“骑士”、“幌手”的高超技艺和马灯娘的花容月貌。“打马灯”的文采、曲调的优美,吉祥的色彩,风趣的舞姿,为客属群众喜闻乐见。每到春节,元宵或庙会。“打马灯”走村过镇地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代代相传,历久不衰。
李埔马灯,历史悠久,家喻户晓,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历代在传承马灯舞时,其曲调配合了粤曲,山歌曲,采茶曲。自成一格,唱来上口,听来悦耳,通俗易懂,男女老少皆宜。音乐性、趣味性极强。并传承了传统的全部节目。“四围”、“拆字”、“五更鸡”、“瓜子仁”、“补缸”。是目前剧目保存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马灯团。
节目“四围”是出自皇宫的公主小姐游花园,反映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后来辛勤智慧的农民,把这种皇宫的生活乐趣演变成能反映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种戏曲,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所唱的内容是反映各个月份的农事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目“拆字”是由民间猜字迷游戏而演变成的曲目。其曲调唱起来娓娓动人,文采变幻莫测趣味横生,妙语连珠。
节目“五更鸡”是描写马灯娘在五更天时的情景。赞扬美丽的马灯娘神奇的美貌。
节目“瓜子仁”所描述是一个上京赴考的秀才,路遇心仪的美丽女子,一见钟情,互表爱意的场景。是一曲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情歌。
节目“补缸”则是由民间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后经不断地吸收采茶及其它地方戏的曲调精炼而成的独角戏。所反映的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子,滥竽充数地学人去做了一回补缸的手工活,遭遇了一次缸没补好,还要赔新缸的情况,剧情多用了双关语,联想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动作幽默风趣,滑稽可笑。
骑竹马,唱小调,敲金锣,奏繁弦,是“打马灯”的真实写照。李埔马灯团的重组就是为了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永远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马灯戏又叫“打马灯”、“打马纸”是流传在本区域的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习俗。追溯龙川马灯戏的历史,还得从南越王赵佗说起,它随着南越王赵佗在龙川建县,以及北方战乱的因素,中原人南迁,于是“打纸马”及“马灯调”便从中原传到龙川并开花结果。
李埔马灯,历史悠久,家喻户晓,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吴氏族人早在唐朝时期从江西南丰南迁到福建永定,明朝又从永定转迁和平。约在1500年从和平再度迁入李埔(即现在的廻龙镇罗回村一带),入乡随俗,从此吴氏族人传承了本地的马灯戏。历代在传承马灯戏时,其保留了龙川“打马灯”的五大行当角色及表演道具,但在表演风格、唱功演奏、传统锣鼓及曲调上则配合了粤曲、山歌曲、采茶曲,自成一格,并传承了传统的全部节目。
李埔马灯有着辉煌的历史,承载着几代人的传奇,正是他们的传奇色彩,成就了别具一格,独特的李埔马灯戏。相传在清朝中期,李埔有个名叫吴春利,花名又叫烂眼城的前辈,他所创作及表演的马灯戏,足迹遍布龙川县、兴宁县许多地方,广为流传,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赞誉。烂眼城也成为李埔马灯的传奇人物。他死后,李埔马灯一度衰落。当地群众编了一句顺口溜,“死了烂眼城,马灯造吾成”来怀念他在李埔马灯的贡献及地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吴上启、吴秋启组建的李埔马灯团,传承了李埔马灯的遗风,整理修改了一些曲目,他所编导的李埔马灯戏及许多文艺节目在当时获得过许多奖项,其中就有在1956年的龙川文艺汇演,李埔马灯荣获一等奖。为李埔马灯戏奠定了其精髓。提升了李埔马灯的艺术质量,为李埔马灯戏打下了扎实基础。
李埔马灯有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角色,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演出。演出节目“四围”时,锣鼓手打起传统“七星”板锣鼓策马登场,紧接着,马倌登场,由李埔独特的锣鼓板,由慢到快配合马倌,跑马,沿场跑马三圈,回场引导幌手,幌着飞快转动的幌伞,马灯娘、车手、丑、缓步出场。乐手们奏起欢乐的“马灯调”,其曲调是李埔马灯独有的“马灯调”。是由广东音乐“尼姑山下”及当地的山歌曲,配合而成的马灯调,优美动人,唱来上口,听来悦耳,通俗易懂,男女老少皆宜。音乐性、趣味性极强。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所唱的内容是反映各个月份的农事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蓄兴旺。并按舞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表演一次,让聚集在各个方位的观众都能一睹“骑士”、“幌手”的高超技艺,丑角风趣的舞姿,马灯娘的花容风貌。曲目“拆字”是由民间猜字谜游戏而演变成的曲目。其曲调配合了采茶曲、山歌曲、唱起来娓娓动人,文采变幻莫测,趣味横生,妙语连珠。曲目“五更鸡”是描写马灯娘在五更天时的情景。优美的曲调,夸张的手法,吉祥风趣的舞姿,为客属群众喜闻乐见。“瓜子仁”则由赣南小调配合本地方言而成的戏曲。描述的是一个上京赴考的秀才,路遇心仪的美丽女子,一见钟情。采用借物喻情的手法,互表爱意的场景。曲目“补缸”则是由民间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后经不断地吸收采茶、山歌、等地方戏的曲调精炼而成的独角戏。剧情多用双关语,联想、重叠句等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动作幽默风趣滑稽可笑。最后,锣鼓手敲起锣鼓“七星”板演出结束。以前演出结束时马灯团登台授锦旗、并送上祝福。到此,一场古香古色完整的传统马灯戏圆满结束。马灯戏团敲着“过山秋”锣鼓回家。
龙川“打马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曾经在龙川各个乡村都十分盛行。每到春节,元宵或庙会,大姓氏族都是“打双棚”。何谓“打双棚”,一棚是白天的舞龙狮,二棚便是晚上的“打马灯”,龙狮是武表演,马灯是文表演,武压邪,文为贵。一文一武,文武双全。龙飞凤舞,马到成功,飞黄腾达,就是它象征的意义。在老百姓心目中,迎接“打马灯”会给他们地区或家族带来兴旺。李埔马灯还需在春节期间,到吴氏族人聚居地行拜祖觅亲礼,走村过镇巡回演出。直到元宵后,还要行“杀马”仪式,所谓“杀马”仪式,即是将“打马灯”演出所获得锦旗上的礼金,召集本马灯剧团所有成员聚餐,开总结会,同时焚烧本次“打马灯”的彩车、纸马、花灯等道具。表示终结演出,将投入新一年的农事活动。
骑竹马,唱小调,敲金锣,奏繁弦,是“打马灯”的真实写照。李埔马灯戏是龙川目前剧目保存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马灯剧团。其“打马灯”的文采,曲调的优美、吉祥的色彩,风趣的舞姿,深受群众欢迎,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为了使这一民间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多年来,李埔马灯剧团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文化惠民的方针政策,给山区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李埔马灯戏这个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了客家民间艺术打马灯昔日的辉煌,为保护和传扬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