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擎木偶戏之三
来源:    时间:2020-07-30

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1年4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据《龙川县文化志》记载,1914年,龙川木偶戏由黎咀虎口村人骆三和骆七两兄弟从福建泉州引入提线木偶。骆三、骆七两兄弟各组建的“兆丰年”、“贺丰年”木偶戏班排演老式传统木偶戏,如《白蛇传》等,被当地群众称为“鬼仔戏”。

解放后,在龙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将原“贺丰年”和“兆丰年”木偶戏班中部分木偶艺人组织起来,于1953年正式成立了“龙川县文联线剧队”,新成立的线剧队对传统木偶艺术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木偶舞台由传统的小舞台扩大了一倍多并配置了灯光布景。1955年改名为“龙川县线剧团”,同年秋,剧团前往广西作巡回演出。广西文化部门即向我省文化部门提出申请,请求剧团部分人员留在广西,让木偶艺术传入广西。经有关部门及国家文化部批准,1956年,龙川县线剧团部分团员正式归属广西,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木偶剧团”。1972年,骆民生、骆锦标等木偶艺人重新组建木偶剧团,并于1973年10月成立了“龙川黎咀木偶剧团”,1979年因建置变动,剧团解散。2004年,为落实文化大省战略,传承民间传统艺术,拯救行将湮灭的木偶艺术,以原木偶剧团成员为主的龙川县黎咀木偶团正式成立。至今排有作品《马灯四围》《民乐伴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节目。木偶戏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提线木偶发展到技头木偶,既能演现代剧又能演古装剧,通过简单的道具,造就丰富的人物性格和腾挪跌宕剧情。

龙川手擎木偶戏一百多年历史,以家族式传承发展。

骆七,男, (1872年—1938年),龙川木偶艺术的奠基人,1914年在福建看泉州提线木偶戏得到启发,回家自制木偶,排有《水淹金山寺》、《白蛇传》等节目在乡间演出。

骆民生,男, (1917年—1966年),木偶戏第二代传人,八岁学艺,十二岁参加木偶戏团演出,木偶操纵、吹打弹唱、多才多艺。曾任龙川县文联线剧团副团长、广西木偶艺术剧团副团长,中国剧协会员。

骆锦标,男,1938年生,木偶戏第三代传人。1956年随其父在广西木偶剧团学习提线木偶、手擎木偶演出及木偶制作特技安装等。1973年成立“龙川黎咀木偶剧团”后,担任木偶制作及特技设计师傅。2011年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木偶戏第三批代表性传承人。

骆志鸿,男, 1962年生,木偶戏第四代传人。专心传承祖业木偶艺术,能熟练操纵木偶杂技、打斗、变脸、喷烟、喷火,吹打弹唱多面手。现任该剧团团长兼导演。2017年被列为广东省级非遗项目木偶戏第五批代表性传承人。

骆辉章,男。1989年出生于黎咀镇虎口村木偶世家。受家族木偶艺术影响,从小对木偶有特别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努为及家人的传授,今已熟练掌握木偶戏的多样操作,且能制作各种木偶道具等。

此外,剧团演员还包括丘培兰、骆东姐、张汉青、骆来添等。


据《龙川县志》记载,早在20世纪初,龙川就有木偶戏剧种,由黎咀虎口村老艺人骆三和骆七两兄弟从福建泉州引入,当时虎口村有两个提线木偶戏班,尤为出名,班名叫“兆丰年”和“贺丰年”。两个戏班排演老式传统木偶戏,如《白蛇传》等,被当地群众称为“鬼仔戏”,1953年后逐渐发展为手擎木偶。

木偶制作以草纸为原料,木偶身高约80公分,偶头内设有机关,木偶的嘴巴、眼睛、手脚能随着曲调的旋律张合转动,动作丰富,造型精巧,栩栩如生。木偶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等行当。音乐有民间小调、客家山歌等曲调,形式多样,采用客家山歌唱腔,唱词对白采用客家方言和粤语,具有地方特色。

“龙川县文联线剧队”于1953年8月成立。1955年,改名为“龙川县线剧团”。同年立秋,剧团前往广西作巡回演出。广西文化部门即向我省文化部门提出申请,请求剧团部分人员留在广西,让木偶艺术传入广西。经有关部门批准,1956年,龙川县线剧团部分团员正式归属广西,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木偶剧团”。

2004年至今,木偶戏第三代传承人骆锦标、第四代传承人骆志鸿组织木偶团参加省、市各项展演活动400多场次,开展木偶戏进社区进校园活动200多场次。

龙川手擎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社会功能,是研究客家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具有丰富的、独特的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通过对龙川手擎木偶戏的表演方式、身段、场合、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其蕴涵的丰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又一重要途径。


上一篇:手擎木偶戏之二      下一篇:手擎木偶戏之一
龙川县文化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