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云雾山脉与天露山脉之间,漠阳江中上游。市境南北长104公里,东西宽91公里,土地总面积4054.7平方公里。2000年,阳春市下辖18个镇,28个居委会和309个村委会,户籍总人口104.17万人,常住总人口84.06万人。
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置莫阳县,为阳春地建县之始。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建阳春郡并置阳春县,命名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春县隶属广东省粤中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改属广东省粤西行政区。1958年11月,阳春县与阳江县合并为两阳县。1961年3月,复设阳春县,隶属湛江专区。1983年9月1日,改属江门市管辖。1988年1月7日,改归阳江市管辖。1994年5月5日,阳春撤县设市(县级市),由阳江市代管。
阳春属山地丘陵区,主要分为中低山地、丘陵、平原及岩溶地貌。四周群山环抱,连峰叠嶂。源于各山脉的14条支流汇成漠阳江,干流自东北向西南再折向东南流,纵贯全境,构成一幅狭长地带——阳春盆地。阳春市矿产资源较丰富、种类多,已发现有46种矿产,储量较大、品位较高的有:铜、铅、锌、钨、锡、硫铁矿及石灰岩,主要分布在阳春盆地及漠阳江两岸。阳春亚热带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常青,干湿分明,夏长冬短,雨量充沛,热量丰富。1979~2000年,境内年平均气温为22.5℃,极端最高气温达38.4℃,极端最低气温为1.4℃,年平均降雨量2389.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7.4小时,无霜期平均为363.6天。阳春自然环境秀美宜人,物产资源丰富,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广东省粮、林、糖基地县之一。
阳春旅游资源丰富,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有“百里画廊,水墨阳春”之誉。山、洞、湖、瀑等自然风景齐全,奇峰幽洞多:从北至南,分布着100多个岩洞,其中有“南国第一名胜”凌霄岩,深幽瑰丽的龙宫岩,古雅清幽的崆峒岩和一河穿过三山的玉溪三洞;秀水明湖多:境内有层峦叠嶂、山清水秀的八甲仙湖、春城东湖、合水白银湖等,是人们游山玩水的好去处;苍山林海多:境内有花滩林场、八甲大山、百涌林场,成为天然的森林公园;温泉瀑布多:境内有温泉17处,其中马水河表温泉、春城合岗温泉、八甲温泉、圭岗温泉等较为出名,有瀑布多处,八甲白水瀑布落差225米,堪称“岭南第一瀑”;文物古迹多:主要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独石仔洞穴遗址,以及崆峒岩、通真岩、春州文塔等。
阳春人民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历朝发生多次农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民国15年(1926年)12月起,境内即有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民国26年,开始建立中共地方组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雄的阳春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郑宏璋、黄云等一大批革命前辈的战斗足迹,洒下众多革命战士的鲜血;成百上千的阳春儿女参军参战,为解放祖国,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一曲曲壮丽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