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尤其是1999年省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在开展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强农兴工,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实施“名优特”战略,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阳春特色经济。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水果、蔬菜、甜玉米、蚕桑、香蕉、马占相思六大绿色长廊和优质粮、瘦肉型猪两大基地建设得到全面实施,低质粮食生产逐年减少,优质水稻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种植33.1万亩蔬菜、5.83万亩蚕桑、9.32万亩甜玉米、4.35万亩香蕉、44.8万亩水果、25万亩马占相思、66.6万亩优质粮、饲养生猪220万头。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90.1%,农产品商品率达60%以上。粮食经济作物比例由上年的4.9:5.1调整为4.6:5.4。实现农业总产值35.42亿元,增长8.2%。
二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并已成为阳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由1997年7000多家发展到2001年的1.27万家;民营经济产值由I997年的10.95亿元发展到2001年的50.98亿元,其中民菅工业产值4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5.7%。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1607万美元。 三是旅游业日渐兴旺。几年来,凌霄岩等旅游景点及其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接待游客平均每年达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0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0%以上。
四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省道S113线北段已于2000年建成通车,南段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困扰了多年的省道S113线交通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崆黄线、潭龙线、三山线、陂圭线、春石线等地方公路改建工程已完成,新建和改建镇村公路212.5公里,其中完成改造硬底化公路100公里。全市38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已基本完成。2001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12.8%。